学院概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正文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时间:2023-04-20 09:54       发布人: 

19岁投身教育事业,从教42年,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为人沉稳谦和、待人真诚友善,从做学生到教学生,从求学问到做学问,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依然不忘初心,追求进步。这就是张俊国,河南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关于张俊国教授的故事听过很多,但是当真正接触过后,我发现:事实往往比故事更加精彩。

“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弦月逐日光”,张俊国少年时,就与其他孩子不同。由于父亲曾就读于黄埔军官学校,在“文革”期间,他们家庭同时面临着政治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因此,他的童年可谓是艰辛与难熬。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是正义的一个缩影,对于教师社会普遍的标准便是要根正苗红,这就使得张俊国想要当教师的梦想破灭。但是,面对困难与现实的挫折,他并没有放弃。相反,他与书籍为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读书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对于每本读到的书,他十分珍惜,每本书都读上数遍,把书读烂读透,可谓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俊国少年时的努力为他之后的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从大专到硕士再到博士,用了20年的时间。这20年可谓是一路风雨一路歌,他在学习的同时从事过农业、商业以及医学方面的工作,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增长了经验。

19岁是张俊国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踏进了教育事业的大门。从此,他在讲台下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在讲台上做老师,用所学到的知识教育祖国的花朵,如此简单却又如此丰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专——硕士——博士是张俊国的求知线路图;中学教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是他的任职履历表。这些经历是令人感到传奇的、不平静的,但是张俊国本人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他抓住了机会,所以得到了这些结果,并不是像传言一样多么神奇。在工作后,张俊国一以贯之认真的态度,获得了不斐的成就。他是二级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也是省高层次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优秀专家、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在这一系列优秀的学术造诣面前,张俊国依旧心静如水。他只觉得做好自己该做的,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便是他的分内之事,其他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

在张俊国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躬身桃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教学之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是这段生活和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成为了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好老师。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为他之后的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前期基础。他的态度,如此明确又如此坚定。

笔耕不辍显心智,深钻细研现本真。1990年对于张俊国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1990年以前,他只是一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老师。在1990年以后,他打开了科研的大门。从此,他远离了“花天酒地”般的享受,“纸醉金迷”般的自在,“呼风唤雨”般的神通,“八面玲珑”般的洒脱,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一方宁静。

无私奉献又上进努力,在张俊国博士的时间中,几乎没有空闲的地方。他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苦心钻研,除了在学校曾经担任过文法学院史学教研室主任、政治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之外,还兼任过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理事、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等。这段经历可谓充实多彩。

在教育方面,他继续保持优良作风,先后荣获“教学质量奖”、“教学比赛奖”等等。

在科研方面,他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他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毛泽东研究》《湘潭大学学报》《理论学刊》《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全文转载和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要观点转载。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手抓。

张俊国常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必须要懂得这样的道理——教学是立足之本,科研是发展之道。他是这样说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努力求学的姿态,践行着艰苦奋斗、认真务实的态度,将每一面都做到了极致,如此纯粹又如此上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俊国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一路走来有风雨、有挫折、有挑战,但乌云总会过去,阳光总会闪耀。张俊国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于这些专业的研究,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谈到未来,张俊国博士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是没有穷尽的。其过程虽充满艰辛,但其乐无穷。尤其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把在书海中探究真谛的意念、理想和愿望作为自己脚踏实地的行为追求,心情才是快乐的,精神才是愉悦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如果把金钱、地位和单纯的物质享受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对于一个知识分子而言,那必将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我要做的,就是俯下身,潜下心,读书,然后教书;学习,然后做学问。再具体些,就是,教好学生,带好团队,做好学问,干好工作。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真挚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张俊国教授的初心与目标,不禁为之动容。

作为资深教师,张俊国从业以来一直是无私奉献、全力以赴的。他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与未来,广大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张俊国教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通过课堂、讲座等媒介,将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意义传递给同学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相信在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五老”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青年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上一条:我校中国道路体验中心迎来近千名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下一条: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党员干部到习仲勋纪念馆参观学习

关闭

版权所有2016-2021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 471023 地址: 中国 河南 洛阳 洛龙区 开元大道263号 联系电话: 0379-6423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