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授 权 学 科 ( 类 别 ) | 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代码:0305 |
2022年4月25日
编写说明
一、本报告是在学位授权点每年对学位授权点的全面总结,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二、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2021年度的情况,统计时间以2021年12月31日为截止时间。
三、除特别注明的兼职导师外,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均指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填写)。
四、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五、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一、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12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立项以来,河南科技大学把本学科列为重点培育学科之一,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发展,实施专项投入,使本学科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理论宣讲基地以及智库机构。2018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C-”等级,居全省第五位,学科声誉水平与学科整体水平基本持平,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 学科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授权级别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
2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
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
4 | 思想政治教育 |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
5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
2、学科建设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以刘振江教授为主持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为省级优秀课。
优势与特色。优势:(1)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以刘振江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博士45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和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学科平台优势突出。有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等7个平台。(4)科研成果丰硕。评估期内获国家社科基金8项(1项重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特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资本论与人权理论等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建设等问题。(3)思想政治教育: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礼乐教育实践等研究。(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招生规模
本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招收25名研究生,男生5名,女生20名。
(2)生源情况
本年度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来自一本院校的4名;来自其它院校的2名。来自本校的6名研究生本科专业,思政专业4名,本硕专业一致;其他2名研究生本科皆为非思政专业,属于跨专业报考。
(3)报录比例
本年度报考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有210人,录取25人,报录比为11.9%。
目前在读共有19级研究生、20级研究生、21级研究生88人。
(4)学位授予情况
本年度共授予硕士学位21名,2021年6月份授予18名,2021年12月份授予3名。
(5)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毕业24人,实际毕业21人,延期毕业3人。在实际毕业研究生当中,就业率达到95%。
(6)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共有专兼职导师共计28人,其中专职导师19人,兼职导师9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魏世梅教授、陈艳玲教授、彭富明教授、孙舒景教授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苗贵山教授、李清聚副教授、盛辉副教授、谢向波副教授 |
思想政治教育 | 王洪彬教授、储金海教授、宋清华教授、韩洪涛教授、周武君教授、梁妙荣教授、梁爱强教授、杨国欣教授、刘宁副教授、蔡中华副教授、潘静副教授、闫利春副教授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张俊国教授、刘鸿亮教授、 姬汝茂教授、霍玉敏副教授、师学伟副教授 |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牢牢坚守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激发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提升党建工作的育人实效,关注研究生党员的成长和现实需求,把党和国家时事政策、社会发展热点、学校事业发展作为重点关注方向,把引领研究生党员群体思想作为核心任务,以创新举办各类符合研究生党员群体需求的活动为主要工作方式,为研究生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搭建平台。
(1)深入学习“开学第一课”,打牢思想认识基础
青春战“疫”,为爱发声。2021 年,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引导广大青年研究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把个人人生理想积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青年之声唤起青年,用青年之力团结青年,担当有为,心怀家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奋斗力量,实现爱国报国理想。组织学院所有研究生观看河南科技大学“开学第一课”,引导研究生担当使命,锤炼品格,打牢研究生思想认识基础。
(2)以主题活动丰富支部建设载体
研究生党支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研究生党员集体观看《长津湖》、参加“讲价值观故事 实现青春梦想”主题宣讲、参加“讲好‘四个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比赛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年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2019级研究生郑帅、2020级研究生耿金涵被评为“河南科技大学2021年优秀共产党员”。
(3)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党员意识,发挥先锋作用,按照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做好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着力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了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研究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教育,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实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结合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全员思政”队伍,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工作秘书根据班级情况通过日常教育管理、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任课教师将思政和课程融合,通过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研究生导师通过组会、谈心等方式进行日常思政教育。
(2)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着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促进全员育人;科学谋划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思政教育,促进全程育人;通过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学习、实践教学、奖助学金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三助一辅、学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促进全方位育人。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2020级研究生唐斌作为代表在研工部诵读经典、2020级研究生朱星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省委宣讲团活动、2020级研究生高莹作为演讲团代表在社区进行宣讲、2020级研究生王冠在“青马研对党说”节目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全体导师中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加强网站、QQ 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坚持“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内容发布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学校形象。严格落实新闻“三审三校”制,严格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相关活动的申报、审核、审批、备案。多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稿件被研工部/研究生院官网、研究生微信平台等采用。
第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各类课程和思政内容紧密融合,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第三,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育人水平
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较为丰富的各类专业资源,着力开展“博·学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书分享活动”,向2021级全体研究生新生赠送25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为学生制定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读书计划,逐渐形成了覆盖面广、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红色育人环境,实现知识传授、自主学习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高品质人文环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和修养;以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术文化活动为着力点,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开设人文素质讲座和学术讲座等手段,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以社会实践为创新点,组织学生开展“关爱老人,传递温情”的志愿活动,以及图书馆整理书籍志愿活动等,社会调查活动等,将研究生所学所“研”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强化学生传道济民的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博学·坊读书分享会”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了向善、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研究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4)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活动,特别着重强调研究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健康知识培训并组织学习《研究生学习手册》等文件。
为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清除各类事故隐患,增强我院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也开展了研究生安全稳定专项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宿舍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稳定措施到位,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无安全稳定事件发生。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
2021年6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了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和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旨在体现本学科特征,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培养。所有学位课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开卷),成绩由考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除公共必修课外,各类研究生课程16学时计1学分,专业基础课程不超过40学时(2.5学分),选修课程不超过32学时(2学分)。课程学时只用于课内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考试等),自学、调研、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课后作业、撰写报告等环节,不计入课程学时。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本学科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4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科研素质培养3学分。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开设硕士公共学位课5门,专业基础课8门。专业选修课9门,3个必修环节。
2、导师遴选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
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文件及研究生院的要求,严格进行硕士生导师遴选和培训,共遴选出7名硕士导师,为学院增添了新的导师力量。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多渠道构建了学位授予质量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的教育,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定了包括导师负责制、导师师风师德考核、质量约谈、重点抽检、学位论文质量与招生资源挂钩的动态配置机制等规章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学术训练和交流,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学院做学术讲座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主持研究生参加省内省外各级学术会议,积极投稿和撰写相关论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研究生资助
依照河南科技大学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要求,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组建了由学院主要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和研究生代表构成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共评出国家奖学金2人,学业奖学金一等奖30人,二等奖学金30人,13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2021年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最低总学分要求为24分,其中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分,必修环节为3个。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重大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比较熟悉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优良的道德素质,良好的团队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工作等。
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制度。 建立研究生读书报告制度。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本专业必读书籍。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详细制定每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出读书笔记,定期向导师汇报读书内容、体会与收获。科学素质培养为必修环节,包括科研总结能力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总结能力培养以开题和中期考核为主要环节。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活动。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应参加校级(地厅级)以上单位或本学科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不少于3次。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主要为学生撰写相关学术活动的报告,至少提交三次报告,每份报告不少于2000字。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的学分后,即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环节,包括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学位申请与授予等环节。
2、导师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专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2人。在导师队伍建设上,积极支持有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青年博士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在加强导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导师队伍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增强导师队伍的指导研究生的业务水平。
3、科学研究
我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0余项,地厅级项目120余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先后获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10余项,为河南省网信办、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社科联等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承办多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地税局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省定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21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等省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其他地厅级奖励20余项。研究生发表cssci期刊论文3篇。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与国际合作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注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与国际合作交流。聘请我院教师进行“四史”专题讲座活动,将“学党史、悟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将党史注入每一名党员的血液。2021年5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党支部开展了“建党华诞缅先烈,悬崖之上显峥嵘”主题观影活动。红色谍战电影《悬崖之上》展现了四名共产党人誓死抗争,坚守信仰、为党献身、为国捐躯的伟大革命精神。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目前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增强,但是还存在人才队伍配备不齐全。专任教师总数与学科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某些学科方向上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科学研究中的个体化倾向明显。学科方向不够凝练,每个学科方向的聚焦度不够,学科研究领域不够集中,对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学科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招生宣传还需加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提高,但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较少,读博生较少。培养方案还需完善,培养过程监管有待加强。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科研训练与实践环节的规范性、周期性未得到制度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方面需要下达工夫。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学术团队,凝练学术方向,提升学科平台建设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批高级别研究平台与项目奖励,夯实基础,确保学科建设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2、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研究生24名,第一次经过查重、有5名学生查重不合格,一名学生推迟1年答辩,4名学生推迟半年答辩,一名学生预答辩没有通过,其余学生顺利通过查重、答辩等考核环节,提交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六、改进措施
1、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科:缺乏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缺乏稳定而特色鲜明的学科创新团队及领军人物。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非专业报考人数占85﹪左右,本科报考人数占60﹪左右;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缺乏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缺乏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缺乏稳定而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团队。
2、下一步的改革措施
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点的要求,制定更加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导师指导与学院引导,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力争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每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通过加强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督导,促使其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督促与检查,促使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论文双盲审优良率占80﹪以上,坚决杜绝查重不通过现象;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所属的研究方向,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与引进博士等形式加强每一方向的导师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