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建设2024年度报告

时间:2024-12-06 10:13       发布人: 

一、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方向。2012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立项以来,河南科技大学把本学科列为重点培育学科之一,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发展,实施专项投入,使本学科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理论宣讲基地以及智库机构。2023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C”等级,居全国第104位,学科声誉水平与学科整体水平基本持平,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学科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授权级别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含党的建设)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4

思想政治教育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5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学硕一级学科授予权

2、学科建设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以刘振江教授为主持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为省级优秀课。

优势与特色。优势:(1)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以刘振江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和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8人。在导师队伍建设上,积极支持有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青年博士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向多元、研究特色鲜明的精良师资队伍。(2)学科平台优势突出。有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等7个平台。(4)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获国家社科基金7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高级别论文CSSCI 30余篇。特色:(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资本论与人权理论等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建设等问题。(3)思想政治教育: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礼乐教育实践等研究。(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3、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招生规模

本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35名研究生,男生6名,女生29名。

(2)生源情况

本年度招收硕士研究生35名,来自一本院校的11名;来自其它院校的24名。来自本校的7名研究生本科专业,思政专业6名;本硕专业一致9名;其他26名研究生本科皆为非思政专业,属于跨专业报考。

(3)报录比例

本年度报考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有230人,录取35人,报录比为15.2%。

目前在读共有22级研究生、23级研究生、24级研究生105人。

(4)学位授予情况

本年度共毕业25名研究生,2024年6月份授予硕士学位24名,2024年12月份授予硕士学位1名。

(5)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毕业25人,实际毕业25人,延期毕业半年1人。在实际毕业研究生当中,就业率达到95%,其中有4名研究生考上博士,熊鑫鹏同学考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李雨琦同学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党的建设专业;李淼同学考上山西大学,科技史专业;陈嘉亭同学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思政专业。

(6)研究生导师队伍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共有专兼职导师共计28人,其中专职导师25人,兼职导师3人(2024年新进研究生导师5人,目前还不带研究生,还在培训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魏世梅教授、彭富明教授、孙舒景教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苗贵山教授、李清聚副教授、谢向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含党的建设)

刘振江教授、褚金海教授、纪中强教授、杜玉珍教授、盛辉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王洪斌教授、宋清华教授、韩洪涛教授、梁妙荣教授、梁爱强教授、刘宁副教授、蔡中华副教授、潘静副教授、闫利春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刘鸿亮教授、、霍玉敏副教授、师学伟副教授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选优配齐党支部,选好支部带头人,深化巩固“组织体系三年行动”成果,连续实施了支部书记年底述职考核作用,切实发挥了党支部在学科发展、硕士点建设方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强劲动力,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政治特色,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性质、职能和任务,将党建工作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组织“读书会”“研究生宣讲团”等多种方式,努力形成教学相长、教研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以主题活动丰富支部建设载体

研究生党支部创新理论学习形式,打造“全过程”主题党日,引导支部成员沉浸式学习。设计“党课轮流讲”制度、制定“测试月月练”要求、形成“党课+研讨”的学习模式,切实提升支部成员的归属感、参与感、获得感。2022级研究生闫朔鸣、周叶馨、种娟三位同学被评为“河南科技大学2023年优秀共产党员”。

(2)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工作,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发展建设,发挥“专业党建”与“年级党建”相融合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强青年党员政治能力建设,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做好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着力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了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党建引领、人才共育”的良好局面。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会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根据研究生教育特点和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校领导带头参与集体备课,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坚持“四为”方针,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2022级研究生闫朔鸣、周叶馨同学作为宣讲团成员不仅在学院进行多场宣讲活动,而且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河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和“追寻领袖足迹践使命,研心向党砥砺强国志”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和成长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校园文化旨在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关怀和生活支持,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开学季等多个时间节点,通过毕业生专题座谈会、毕业寄语,文化作品征集、音乐快闪等多样主题活动,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多元互动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博学·坊读书分享会”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了向善、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研究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4)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健康知识培训、消防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并组织学习《研究生学习手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

为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清除各类事故隐患,增强我院开展了研究生安全稳定专项教育活动,从多方面向同学们开展安全教育。第一,增强防范意识,谨防各类诈骗,切实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第二,通过正规途径发表论文,遵守学术规范,避免学术诈骗;第三,强化纪律意识,严守校规校纪,遵守请假销假管理制度。此外,学院还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宿舍成员之间互相关注彼此状态及动向,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

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了2025年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和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旨在体现本学科特征,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培养。所有学位课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开卷),成绩由考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除公共必修课外,各类研究生课程16学时计1学分,专业基础课程不超过40学时(2.5学分),选修课程不超过32学时(2学分)。课程学时只用于课内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考试等),自学、调研、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课后作业、撰写报告等环节,不计入课程学时。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本学科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5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科研素质培养3学分。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开设硕士公共学位课3门,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选修课9门,3个必修环节。

(二)导师遴选培训

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文件及研究生院的要求,严格进行硕士生导师遴选和培训,共遴选出5名硕士导师上报学校研究生院,为学院增添了新的导师力量。学院要带领新遴选导师进行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文件制度的研读与学习,使新遴选导师准确掌握学校研究生培养流程、学位授子要求;介绍本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及要求;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新遴选导师传授研究生培养经验,从导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素质、导师职责、学术道德规范、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导学关系等方面,结合自身多年指导研究生的实际经验进行讲解,切实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师德师风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要落实深入落实有关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一方面也要强化导师学术自律和对研究生的督导责任。做好新任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与导师职责培训,定期开展导师岗位评估;将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和学位论文抽检等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确认、招生计划分配及其他评比活动紧密挂钩,对学位论文(含专业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者、有学术失范行为、不负责任的导师,暂停招生资格认定等,以此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研究生学术训练、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投身于提升导师与研究生科研能力,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综合素养。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学院做学术讲座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省内省外各级学术会议,积极投稿和撰写相关论文。此外,还鼓励各课题组与教研室举办小型学术分享会,并组织研究生导师带领学生定期进行成果汇报,对学术成果进行分享与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研究生奖助

依照河南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要求,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组建了由学院主要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和研究生代表构成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共评出国家奖学金2人,学业奖学金一等奖46人,二等奖学金51人,三等奖学金8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

2024年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最低总学分要求为25分,其中学位课15学分、非学位课10分,必修环节为3个。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较好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格规范的学风;具备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底和广阔的知识视野,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所需的外文资料;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并重。完成学位课程、选修课程的同时,注重撰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社会实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观点指导社会实践。坚持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负责指导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等方式,建立研究生读书报告制度。导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本专业必读书籍。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详细制定每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出读书笔记,定期向导师汇报读书内容、体会与收获。此外,好要对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学位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学位申请与授予等等必修环节进行培养。导师既要做到教书育人,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进步。

(二)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1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8人。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积极支持有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青年博士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培训。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导师队伍。选拔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比较突出的教师作为导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努力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省级教师名师,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术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导师队伍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增强导师队伍的指导研究生的业务水平。

(三)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0项,其他省部级项目90余项,地厅级项目150余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近900万元。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先后获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余项,为河南省委网信办、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社科联等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承办多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地税局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省定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30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等省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其他地厅级奖励30余项。研究生发表CSSCI期刊论文4篇。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注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2024年11月,近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我院师生积极参与,组织申报,经过团中央组织审核,我院由潘静老师指导的“遵道行义”志愿宣讲团和刘晓丽老师,王璐瑶老师指导的“沂脉相承,蒙风永继”志愿宣讲团成功入选此次宣讲团名单。

“遵道行义”志愿宣讲团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深入挖掘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引导大家深刻理解和感悟其时代价值。“沂脉相承,蒙风永继”志愿宣讲团以沂蒙精神为基点,以精神谱系为坐标,采用“n”点带面的辐射宣讲新模式,持续发挥理论宣讲“青骑兵”的引领作用。

两个志愿宣讲团的入选不仅是对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成员们青春担当的有效激励,更是对学院长期以来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充分肯定。通过此次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们将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五)国际合作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专业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强调中西方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认定与理解,希望学校能够创造好的条件、搭建广阔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马院教师出国访学、交流,实现个人、学院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学院鼓励老师与学生走出去、带进来,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毕业研究生25名,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全部合格。在预答辩过程中,一名学生不合格,延期答辩半年,其余24名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外审、答辩,按时毕业,延期答辩的学生于2024年12月份也顺利进行答辩,按时完成了学业。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方面需要下达工夫。科学研究中的个体化倾向明显。学科方向不够凝练,每个学科方向的聚焦度不够,学科研究领域不够集中,对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学术团队,凝练学术方向,提升学科平台建设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确保学院建设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二)学位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12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23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C”等级,居全国第104位,学科声誉水平与学科整体水平基本持平,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科研训练与实践环节的规范性、周期性未得到制度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为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批高级别研究平台与项目奖励,夯实基础。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及问题分析

本年度报考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有230人,录取35人,报录比为15.2%。本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35名研究生,男生8名,女生27名。来自一本院校的11名,来自其它院校的24名,来自本校的4名研究生本科专业,思政专业3名,本硕专业一致;其他1名研究生本科皆为非思政专业,属于跨专业报考。目前在读共有22级研究生、23级研究生、24级研究生共计105人。学科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招生宣传还需加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提高,但来自双一流高校生源较少,但是近年来学生攻读博士愿望较强。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及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了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和英语课程。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旨在体现本学科特征,注重学生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培养。所有学位课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开卷),成绩由考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毕业25人,实际毕业25人,延期半年毕业1人,于2024年12月按时毕业。在实际毕业研究生当中,就业率达到95%。本年度共授予硕士学位25名。培养方案还需完善,培养过程监管有待加强。

(五)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情况及问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共有专兼职导师共计28人,其中专职导师25人,兼职导师3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目前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增强,但是还存在人才队伍配备不齐全。专任教师总数与学科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某些学科方向上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六)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现在对本专业的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0%的同学是非常满意,20%的同学比较满意本专业,10%的同学对专业一般满意。表明在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都充满了信心。在专业课程的安排方面,有85%的同学是比较满意的,15%的同学持一般态度,说明我院的课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同学们的要求。本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现在我院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情况。通过对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为我院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六、评估意见

2024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顺利完成。评估专家一致认为,该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方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求,具有一定的特色。该学科点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该学科点培养方案特色鲜明、切实可行,培养环节科学规范,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该学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加强。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位点相关制度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及梯队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专家一致认为,该学位授权点已经达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该学科建设要求。结论为合格。

七、改进措施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缺乏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缺乏稳定而特色鲜明的学科创新团队及领军人物。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非专业报考人数占80﹪左右,本科报考人数占88﹪左右;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方面:缺乏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缺乏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缺乏稳定而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下一步的改革措施

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课程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多措并举,全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导师指导与学院引导,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力争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每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通过加强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督导,促使其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督促与检查,促使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论文双盲审优良率占85﹪以上,坚决杜绝查重不通过现象。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需要进一步明确该学位点所在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与学科特色;第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的整体水平与人才培养素质;第三,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学科成果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在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五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多出高水平成果。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建设2023年度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2016-2021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 471023 地址: 中国 河南 洛阳 洛龙区 开元大道263号 联系电话: 0379-64231092